双喜家具佛山有限公司

文章目录:

1、新春重访盐城阜宁灾区:大灾之年我们却脱了贫2、移民搬出好光景——陕西易地搬迁社区见闻3、2022开年田野观察 |“零彩礼”折射乡村婚俗之变

新春重访盐城阜宁灾区:大灾之年我们却脱了贫

创新富民沐春风 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

1月11日11:00,阜宁县板湖镇孔荡村二组。

将最后一批稻谷烘干,孔宪罗掸去身上稻壳草屑,走出村粮食烘干中心。灾后临时安置点的家中,老伴郭凤珍已做好热腾腾的饭菜。“新稻米,闻着挺香!” 捧起碗,孔宪罗拿筷头指指墙角摞着的八九只蛇皮袋,“今年口粮全是新米,没黄粒。”

“2015年的陈稻没卖出几个钱。下雪天收上来,捂在家里不见阳光,稻子出芽米生黄粒,小贩子看不上,每斤只给九毛。去年龙卷风一来,存的口粮也被刮跑了。”郭凤珍说,去年秋收产量高,可天不帮忙。“房子被风掀了,稻子收回来没处放,好在村里建了烘干中心,免费帮我们烘干,4000多斤稻子比上一年多卖2500多元。”

宽阔的海芦大道穿村而过。路北,安置小区正在建,那是282户受灾村民的新家;路南,便是郭凤珍所说的粮食烘干中心。孔荡村是省定经济薄弱村,像孔宪罗这样的低收入农户有33户。盐城市委驻阜宁县板湖帮扶工作队队员、孔荡村第一书记杨洪雨告诉记者:“烘干中心投资200万元,由市委帮扶工作队和省、县财政出资共建。去年10月底建好,正赶上帮群众烘稻谷,5台机器每天烘干120吨,忙到现在连个正式的名字还没来得及起呢。”

“以往,扶贫送钱,但转眼就用没了,贫困的帽子依然在。这两年,粮食一到收割期就下雨,农民到手的粮食收不上来,我们就想为村里建个烘干中心。”杨洪雨说,当初走访了210户村民,大家认为这个项目既解燃眉之急,又是长久之计。

离烘干中心不远,有座孔子像。“这里原是我们孔氏家族的祖坟之地,现在全迁进镇里的公墓。开始有人不同意,后来都想通了,建烘干中心,我们得实惠,日子更好过,老祖宗怎么会与子孙争地?” 锅炉工孔庆党说。

“粮食进来要过电子流量磅,进烘干塔,去杂烘干,上输送带或铲车。”和孔庆党一样,64岁的孔宪罗也是锅炉工,他指着智能烘干机上的按键,“啥时按哪个,我基本学会了。”担忧对新项目操作和管理不到位,村里先将烘干中心对外出租3年,租期结束,便收回自主经营。

“年租金15万元,每年再给村特困户资助三五万元。”兴化粮商闵书华做粮食生意多年,但觉得这个刚接手的扶贫项目特别有意义,“普通农户送粮来烘干,每斤收8分,受灾户只收成本价4分,低收入农户免费。两个多月,我们烘干4000多吨。高峰时,烘干的稻子一出手就能卖1.49元的高价,大伙能不高兴?附近陈集、芦蒲、古河等邻镇的农户,甚至淮安的农户都把潮稻拉来烘干。”

集体增积累,农户也得利。孔庆党等8位低收入农户被安排进烘干中心上班:“工资4000块,一年忙5个月,还管饭!多了这两万块,加上儿子媳妇在外打工的收入,没想到大灾之年,我们实打实地脱了贫。” 普通村民也跟着沾光,平时忙起来,杂工也要几十个人。一组村民许飞,瞅准时机当起粮食经纪人,两三个月增收2万元。

孔荡村是去年“6·23”特大龙卷风灾的重灾区,326户房屋倒塌, 2人遇难, 21人重伤。然而,灾年里,孔庆党等农户脱了贫,孔荡村也由三类村升级为一类村。“孔荡有废沟十八荡,去年平整出130亩水面养螃蟹,又为集体增收4.8万元,加上15万租金,超出一类村‘经营性收入达18万元’的标准。”杨洪雨介绍,“为了让农户彻底甩掉穷帽,去年9月,村里成立利华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农户860亩土地入股,建起150亩连栋大棚,550亩有机稻米种植基地,另外还有48户入股48万元。今年年底,大伙就能参与分红。”

走进全村最穷的低收入农户孔繁超家,“咩咩”羊叫此起彼伏,孔繁超的老伴武梅芳正忙着晒过年吃的糯米面,两间新房的门窗上贴着红色喜字。“过去三亩地能谈上什么收入?两间小破房,儿子娶媳妇都难。”武梅芳夫妇因病致贫,前年,帮扶工作队出资,指导他家养羊养猪。“去年儿子结婚,凑合建了两间新房,龙卷风掀了屋顶,房子保留下来。现在4亩地流转4000块,我到烘干中心烧饭,每月也能挣两千。等开了春,我们再进合作社大棚做工,儿子媳妇外出打工,这样加一加,就算羊价再下跌,我们也不会像过去那样揪心了。”(卞小燕)

移民搬出好光景——陕西易地搬迁社区见闻

新华社西安2月22日电 题:移民搬出好光景——陕西易地搬迁社区见闻

新华社记者薛天、李亚楠

春寒料峭,地处秦巴山区的陕西省山阳县高坝店镇更为寒冷。1月底的一场雪,到现在还没全化完,但在零星白雪的掩映下,高坝店镇各个移民搬迁社区里张灯结彩,节日气氛反倒更浓了。

对高坝街村移民搬迁安置社区的居民熊兴茂而言,家里的喜庆劲儿从农历的冬月至今就没停过。“儿子娶了新媳妇是一大喜事儿,自己搞的工程队年前又在县上接到了 ‘大活’。”熊兴茂兴奋地说。

作为高坝街村移民搬迁安置社区的第一批居民,熊兴茂全家2011年搬进了镇子。虽然当时自掏了10万元,但熊兴茂觉得这个钱花得值,花得有意义。

“两层房,150平方米自住,一楼有门面能出租,政府当时还给我补了3万元,这样的好政策哪里去找。”熊兴茂笑着说,“我的老房子在山上的双寨村,到镇子要走40里山路。过去逢年赶集,鸡打鸣就得背着背篓下山,在集镇办完年货回到家,天都黑了,哪有现在的便利条件。再加上老房子是土房3间,说实话,要是还住在山上,我的生意不但做不起来,给儿子说媳妇估计也困难。”

而现在,大红的喜字贴满了熊兴茂家的门窗。熊兴茂的儿子熊礼森今年26岁,之前一直在外打工,现在熊兴茂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娶了媳妇的熊礼森也决定不再外出,要留在父亲身边帮忙。

同样因搬迁致富的还有熊兴茂的邻居姜启勇,本身就有电器维修手艺的他从修理店干起,现在已把家中的门面房开成了电器行,主营大品牌的冰箱和彩电。

“以前住在山里,骑着摩托一个村一个村的找活干,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小区的住户越来愈多,大家生活越来越好,钱包越来越鼓,谁家搬新房,都少不了买几件大电器,我的电器不愁销路。社区几百户人家,再加上周边别的几个搬迁社区,即使没人买电器,靠维修和售后,我也有稳定的收入。”姜启勇说。

姜启勇告诉记者,这两年他店里纯收入都有10来万元,抛去日常开销,还能落下5、6万元的存款。“对比住在山里,起早贪黑还可能倒贴钱的日子,现在的生活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越往后涉及的贫困群众越多,搬迁难度也越大。但这两年国家和省上都针对贫困群众出台了新的搬迁政策,实在有困难的群众也能免费住上城镇的新房。”高坝镇镇长黄善平说。

崔朋霞就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婆婆常年卧床,大女儿先天残疾,儿子年幼还在上学,一家收入来源全靠在外打工的丈夫一人,虽然只有32岁,但崔朋霞的生活一度看不到任何希望。

“家里总是遇到不幸的事,咋也没想过这样的好事能落在自己头上。”崔朋霞说。“镇上的领导找到我,说能免费住上楼房时,我简直不敢相信。”

现在,崔朋霞一家已经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丈夫咬咬牙借了3万元买材料,又动手把新房装修一新。

黄善平告诉记者,崔朋霞所在的新搬迁社区200户居民中,有120户都是贫困户。镇子上专门就近建立了香菇种植基地,还会发展几个社区工厂,给这些贫困居民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

在谈及对来年的憧憬时,虽然熊兴茂、姜启勇、崔朋霞三家情况各有不同,但他们对未来的生活都充满了期待。

2022开年田野观察 |“零彩礼”折射乡村婚俗之变

视频加载中...

新华社北京1月28日电 题:“零彩礼”折射乡村婚俗之变

开栏的话: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2022年开年之际,新华社记者走进火热的乡村生活,记录农民群众的心声,聆听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交响。即日起,新华社开设“2022开年田野观察”栏目,以融合报道方式推出记者发自一线的系列报道。

新华社记者

“关大厨”的生意,这两年冷清了很多。

“关大厨”名叫关正艮,是安徽小岗村的一个老厨子。几十年来,十里八村的红白喜事大多都是他当主厨。但如今,当地破除婚事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关大厨”的生计大受影响,干脆转行包了400多亩地,成了种粮大户。

关正艮的命运际遇背后,是一场正在悄然发生的乡村婚俗巨变。“零彩礼”,则是这场新变化的一个显著符号。

婚事之变:从大操大办到“零彩礼”

贵州,我国最后一批脱贫的9个贫困县所在地。

2022年1月1日中午时分,开阳县禾丰布依族苗族乡典寨村典寨组。

没有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甚至门窗上的婚联、喜字装饰也没有……一场极为朴素的乡村婚礼正在举行。

农家小院里,新娘王丹穿着一身黑色羽绒服忙着招呼客人。旁人打趣问道:“你怎么不穿婚纱也不化妆?”25岁的她腼腆地回应:“天太冷了嘛!快进屋坐。”

来到堂屋,居中的方桌上放着香烟喜糖。在屋的两侧,堆放着嫁妆,里面既有亲戚送的一些床单被套,也有女方母亲手工缝制的“家和万事兴”十字绣、几双棉拖鞋和纳的六捆鞋底。

“简单一点挺好的,不想太麻烦。”王丹说,结婚是自己过日子,不是过给别人看。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和开销就省了,像婚庆公司弄的那些仪式感的东西就没要。

院坝里架着柴火灶,几个妇女正帮忙洗菜、切菜、做菜,一些简易桌子、塑料凳子摆在一旁等着开席使用。

“主要开销就是买菜花了几千块。”王丹说,来的客人基本是至亲、近邻,来不了的都是发微信祝福一下。整个婚宴只按十桌准备,大家一起吃顿便饭,答谢一下,这婚礼就算办完了。

王丹说,自己和男方都是普通的农村家庭,没有要车、要房,将2.88万元的彩礼钱作为创业资金。

相比以往农村一些地方天价彩礼、奢侈浪费、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如今在国家移风易俗号召下,很多农村青年选择主动“为爱减负”。

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家庭家风家教及移风易俗工作,先后多次作出重要讲话、指示。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倡导移风易俗,引导群众抵制天价彩礼和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债等陈规陋习。各地民政部门推动婚俗改革试点工作,截至2021年底,民政部门确认32个国家级、近300个省市级婚俗改革实验区。

婚俗观念之变:从父母反对到社会认同

“零彩礼”在农村已经不是新鲜事,但要向几千年的老传统说“不”并不容易。

2021年12月11日,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大峪镇南山村,刘泽昌和申冰玉“零彩礼”结了婚。

两人感情很好,但“零彩礼”婚事颇经历了一番周折。

“人家周围邻居闺女结婚都是十万、二十万元的彩礼,我家姑娘是个大学生,自己又能干,反而不要彩礼,我实在接受不了。”申冰玉的母亲起初坚决反对。刘泽昌的母亲也觉得不给彩礼太不“体面”。

在两个年轻人的坚持下,双方父母逐渐接受:彩礼、陪嫁是给别人看的,孩子们的幸福比什么都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性别与家庭社会学研究室主任马春华介绍,在农村彩礼被赋予了养老、资助等多重含义,事关面子和乡村邻里道德评判等,且越是贫穷地区彩礼越重,出现不少因婚致贫的例子。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彩礼聘金。”

山西省襄垣县付村王科和王靖,婚后2年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们是村里第一对“零彩礼”夫妻。

2017年王科父亲病重,看病花光积蓄还欠了一笔外债。2019年夫妻俩准备结婚时恰巧赶上县里大力推动移风易俗。

王靖说,过去女方要十几万元的彩礼很普遍。“现在农村女性和男性一样,有工作,能挣钱,两个人感情好是彩礼买不来的。”

婚后,两人来到县城打拼,靠着共同奋斗,两人这几年不但还清了欠债,还有了些积蓄。

家庭关系之变:从“围着锅台转”到经济“半边天”

在曾经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宁夏,女性在一些农村里被视为家里的“隐形资产”,如今“零彩礼”成为女性追求婚姻平等的重要表现之一。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镇同利村,2020年11月时年24岁的姑娘马弋“零彩礼”嫁给了她的同学杨万秉。

“结婚双方应是平等的,我有信心和他一起奋斗过上好生活。”文静腼腆的马弋当初“铁了心”选择“零彩礼”嫁给爱情,“我见过不少家庭因为彩礼多寡在结婚后闹别扭,更有一些人因为彩礼最终没有走到一起。彩礼给钱多少不是评判爱不爱的标准。”

结婚2年来,马弋没有后悔当初的坚持。小两口现在都有工作,一个月能挣1万元左右。

透视马弋的故事,农村女性主动选择“零彩礼”的深层原因,正是农村女性家庭地位的改变。经历脱贫攻坚,围着锅台转的妇女有了更多机会走出家门,在经济上撑起“半边天”,在婚姻选择上也能挺直腰板。

“过去咱是手心向上要钱,现在咱是手心向下给别人钱。我爱人这几年最爱给娃说,‘找你妈要钱去,你妈现在挣钱呢’。”通过培训进入村里产业合作社的宁夏中卫市海原县妇女李学兰告诉记者。

马弋所在的宁夏出台建立了抵制高价彩礼诚信机制。如今,当地办婚礼“死要面子活受罪”“硬撑门面筑债台”的现象大大减少。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程国强说,“零彩礼”折射了农村女性在婚姻中,从“从属”和“主内”变得更平等,随着农村女性逐渐成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家庭经济地位的提升,农村家庭关系正在深层调整。(记者:侯雪静、向定杰、杨稳玺、王昆、刘扬涛、姜刚、高蕾、王悦阳)

铝合金门窗品牌

高端隔热门窗

断桥铝合金门窗

铝合金门窗品牌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