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打工买车现状
买车比例情况如今,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众多,不过整体的买车比例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进城农民工五分之一拥有汽车。和城市同等年龄人群相比,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购车的比例明显要少一些。
从不同地区来看,也存在着一定差异。比如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众多,占农民工总量的 55.8%,但由于生活成本等因素影响,真正买车的占比也不算高;西部地区农民工人数增长明显快于其他地区,可受限于收入水平等,买车的比例同样没有特别突出。而且,相关统计机构虽将离乡务工的年轻人纳入农村潜在汽车消费群体,但实际上这部分人买车比例较低,很多人在城市没有住房,日常主要就是工作,通勤对车辆需求小,停车也不方便,车辆花费还大,所以在城市买车的少。而在农村老家买车的情况也不多,毕竟每年回家次数有限,在家开车机会少,单纯为了回家那几天去买车,花费和后续保养等成本一算,性价比着实不高,因此综合下来,真正买车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在整体群体里占比不高。
买车时间节点对于农村人在外打工后选择买车,常见的时间节点有这么几个。
一个是春节前,这时候往往会出现一波买车小高潮。一方面,过年了大家都要回家团圆,走亲访友,如果有辆车的话,出行会方便很多,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孩子的,不用再去借车或者挤公共交通了。另一方面,春节也是个讲面子的时候,在农村那种熟人社会里,大家互相之间都会有个比较,为了让自己和家人更有面子,不少人会选择在这个时候买车。而且商家也很懂大家的心理,通常会推出各种促销活动,打着春节促销的广告,让一些原本犹豫的人也动了心。不过,这时候买车其实也容易多花冤枉钱,因为是旺季,价格往往也不会太便宜,甚至有的还会比平时更贵些,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在这个时候出手。
还有就是工作几年,有了一定积蓄之后。外出打工的人,经过几年的打拼,手里攒下了一笔钱,这时候就会考虑改善生活条件,而买车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选择。他们觉得自己辛苦这么久了,也该享受一下,有辆车无论是自己日常在打工城市偶尔出行用,还是过年开回老家,都挺实用的。同时,这个阶段的人相对也更理智一些,会综合考虑车辆的性价比、实用性等因素,不会像有些年轻人那样单纯为了面子冲动消费。比如有的打工者会选择在工作三到五年后,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去选购一辆合适的车,价位可能在几万到十几万不等,主要以经济实惠的国产车居多,毕竟国产车空间大、配置高、价格还实惠,很适合作为初创型家庭改善生活的用车选择。
农村人打工买车面临的困难
城市购车难题对于在城市里打工的农村务工人员来说,买车着实面临着不少难题。首先,很多人在城市并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房,停车就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城市里的停车位往往比较紧张,无论是小区内还是路边的公共停车位,都不是轻易就能找到的,有时候为了找个停车位可能得绕好几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不少地方停车还需要支付不菲的停车费用,日积月累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其次,农村务工人员日常的主要活动就是上班工作,像一些在工厂或者工地干活的,基本都是住在单位提供的宿舍,平时出行靠公共交通或者单位的班车就可以满足需求,对私家车用于日常通勤的需求相对较小。再加上车辆本身就是个较大的花费,购买车辆需要支付一笔不小的购车款,后续还有油费、保险费、保养费等持续不断的支出,这对于收入水平相对有限的农村务工人员而言,经济压力是比较大的。所以综合这些因素,在城市买车对于他们来说存在诸多阻碍,导致很多人即便有买车的想法,也会再三考虑后选择放弃。
农村购车困境即便不考虑在城市买车,那在农村老家买车是不是就合适呢?其实也存在不少困境。很多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一年到头在家的时间很少,可能也就过年等重要节假日才会回去待上一阵子。这就意味着车子大部分时间都只能闲置在家里,使用率极低。但即便车子不开,每年的保险费用依然得按时缴纳,到了规定的保养时间也得去进行保养,这些花费并不会因为车子闲置就可以省去。
从性价比的角度来看,为了一年在家那短短几天的方便,花费一笔钱去买车,然后还要承担后续持续的养车成本,着实不太划算。而且有些年轻人可能一时冲动为了面子买了车,结果等回到城市打工后,车子就只能放在老家 “吃灰”,自己还得为它持续花钱,时间一长往往就后悔了。所以,在农村买车对于农村务工人员来说,也面临着现实的困难,需要谨慎抉择。
外地购车麻烦要是选择去外地买车,那麻烦事儿可就更多了。一方面,去外地买车势必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费用。比如要跑到其他城市去看车、选车,来回的交通成本,像路费、油费等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买车过程往往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还得在外地住宿、就餐等,这些额外的花销都会增加购车的成本。
另一方面,去外地买车还存在着诸多风险与不便。不同地区的购车政策、手续办理等都可能不一样,要是不熟悉当地情况,很容易在办理上牌、购车指标等手续时遇到阻碍。而且外地购车的售后保障也是个大问题,一旦车辆后续出现质量问题需要维修、保养或者依据 “三包” 规定进行处理时,还得回到购车地去解决,来回奔波不说,要是车辆故障无法正常行驶,托运车辆的费用更是高昂,这无疑给购车者增添了很大的麻烦。所以综合考虑,去外地买车对于农村打工者来说,也是一个需要谨慎权衡的选择,毕竟其中的麻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购车决策。
农村人打工买车的原因剖析
出于实用需求对于农村人打工买车来说,出于实用需求是很常见的原因。在农村,很多家庭里老人的出行常常面临不便,农村的公共交通往往不像城市那样发达,公交线路覆盖范围有限,车次也较少,老人想去镇上赶集、去邻村走亲戚等,仅靠步行或者搭乘为数不多的乡村客运车,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等待,还不一定能按时出发和到达。而且万一遇到紧急情况,比如突发疾病需要就医,在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很难快速打到车,要是身边没有车,很可能就会耽误最佳的救治时间。
再者,走亲访友也是农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如果没有自己的车,只能骑着电动车或者搭乘别人的车,要是天气不好,像冬天寒风凛冽或者夏天烈日暴晒,出行就会变得很遭罪。有辆车的话,就能随时出发,携带礼品等也方便,还不用担心返程的时间受限制。另外,对于一些在城市打工的农村人来说,自己有车后,过年过节开车回老家,既避免了去抢订车票的麻烦,路途上也能更自在舒适,想带些城里的特产回去也不用考虑携带不便的问题。所以,为了能让家人和自己的生活更加便利,不少农村打工者选择买车。
为了面子心理在农村这个人情社会里,面子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买车的决策。过年的时候,亲朋好友都从各地回来相聚,大家互相之间免不了会有一番比较,看着别人开着车走亲访友,风风光光的,自己要是没车,心里就会觉得低人一等,好像自己在外面混得很差劲一样。而且过年期间,大家茶余饭后聊天,车子也常常会成为一个话题,谁买了新车、什么牌子、多少钱等都会被拿来讨论,为了不让自己成为被议论的 “反面典型”,不少人咬咬牙也要买辆车,好让自己在这种场合能抬得起头,有面子。
谈婚论嫁的时候,车子更是成了一项重要的 “资本”。现在很多农村女孩找对象,会把男方有没有车作为一个考量因素,男方家里要是有辆车,感觉就更有底气去相亲,也会让女方觉得男方家庭条件还不错,经济上有一定实力,能给未来的生活提供保障。有些男方家庭为了能让孩子顺利找到对象,哪怕经济上有些吃力,也会省吃俭用或者借钱去买辆车,就想着增加相亲的成功率,不让孩子因为没车在婚恋市场上处于劣势。所以,面子心理在农村人打工买车这件事上,确实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农村人打工买车的理性思考
经济考量对于农村打工者来说,买车前进行经济考量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得结合自身的收入情况,毕竟外出打工挣的大多是辛苦钱,收入水平相对有限。买车时,不仅要考虑车辆本身的价格,像现在市场上车款多样,从几千元的二手车到几十万元的高档车都有,要根据自己的积蓄和稳定的收入能力来选择合适价位的车。例如,一些刚工作没几年的打工者,手头资金并不充裕,可能就更适合选择几万元的经济实惠型国产车作为代步工具。
同时,后续的养车成本也不容忽视。养车费用包含了多个方面,比如油费,即使是小型轿车,按一公里五六毛钱来算,如果一年行驶里程较多,那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保险费方面,交强险是必须购买的,商业险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保额、险种等,加起来少则两三千,多则数千元;还有保养费,正常的小保养换换机油等一次也得四五百元,如果车子出现其他故障需要更换零件,费用还会更高。另外,像在城市里停车还得支付停车费,要是不小心违章了,罚款也是额外的支出。
所以,农村打工者在买车时,一定要理性评估自己的经济状况能否承担得起买车及后续养车的费用,避免因一时冲动购车,给家庭经济带来过重的负担,让车成为生活中的 “甜蜜负担”,而不是提升生活品质的帮手,要综合权衡后做出理性的购车决策。
实际用途农村打工者在打算买车时,还得好好思考车子实际的使用频率和场景。很多人可能只是看到别人买车了,自己也跟风去买,却没有考虑自己到底能用到车的地方有多少。如果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都在打工城市,而打工城市里自己的日常通勤靠公共交通或者单位班车就能满足,车子闲置的时间就会很长。像那些在工厂上班,住单位宿舍,平时活动范围基本就在工厂周边的打工者,私家车对他们来说可能就不是刚需。
而在农村老家,如果只是过年等少数节假日回去,单纯为了那几天的方便去买车,算上后续闲置时仍要缴纳的保险费、保养费等成本,从性价比角度看并不划算。但要是家里老人出行不便,经常需要去镇上赶集、看病,或者走亲访友路途较远,公共交通又不发达的情况下,车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了。
另外,有些打工者工作中可能会涉及到经常外出跑业务、拜访客户,或者需要搬运一些工具设备等,这时候有辆车就能提高工作效率,让出行更加便利。